关于代数数的一段笔记

事情缘起于我回答了 这个知乎问题。这让我想起了我最初接触代数数的一些故事。这篇故事选集将使用大学生的语言,即使一些事情发生在中学阶段。

自主招生题目

高中阶段有人找我讨论过这么一个题目:寻找一个非零整系数多项式 f(x)f(x) 使 2+33\sqrt{2}+\sqrt[3]{3} 是它的一个根。具体的数可能不是这个,但是意思传达达到了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给定 a,ba,b 是两个代数数,寻求 a+ba+b 的一个零化多项式。

当时我突发奇想:既然 2\sqrt{2} 的极小多项式具有 2-\sqrt{2} 这个根,而 33\sqrt[3]{3} 的极小多项式有 ω33,ω233\omega\sqrt[3]{3},\omega^2\sqrt[3]{3} 这些根,那么是不是r=12s=13(x(1)r2ωs33)\prod_{r=1}^{2}{\prod_{s=1}^{3}{\left({x-{\left({-1}\right)}^r\sqrt{2}-\omega^s\sqrt[3]{3}}\right)}}其实是一个整系数多项式呢?(我当初的想法是:那两个代数数的和的极小多项式是不是应该具有那些根呢?当然这对一般的两个代数数不一定,但这里我觉得它们之间不会“耦合”。)

当时我用 Wolfram|Alpha 验算了,这个多项式确实是整系数多项式,于是问题对我来说就是解决了。之后我的同学告诉我参考答案给的解法是:从 x=2+33x=\sqrt{2}+\sqrt[3]{3} 出发,不断移项和两边乘方,直到完全消去根式。在我的那个知乎回答里,我也将其称为“中学生瞎胡搞方法”。

代数数集对加法和乘法封闭

大一的时候朱子霖问了我一个问题:如何证明代数数构成的集合是域?对于求相反数和求倒数是容易的,难点在于加法和乘法。当时我想了一天没想出来。第二天朱子霖告诉我“标准解法”是:利用极小多项式知道 a,ba,b 的足够高次幂都可以改写为 a,ba,b 不超过 m,nm,n 的多项式,于是 1,a+b,...,(a+b)mn1,a+b,...,{({a+b})}^{mn} 线性相关,因为这向量组可以被 arbsa^rb^s 线性表达(其中 r=1,...,mr=1,...,ms=1,...,ns=1,...,n),乘法同理。

我学习抽象代数之后知道了这种考虑方式是自然的:因为 Q[a,b]=Q[a][b]\mathbb{Q}[{a,b}]=\mathbb{Q}[a][b],而 aaQ\mathbb{Q} 上的代数元,bbQ\mathbb{Q} 上的代数元,自然是其扩域上的代数元,于是 Q[a,b]\mathbb{Q}[{a,b}]Q\mathbb{Q} 的有限维扩张,而 Q[a+b]\mathbb{Q}[{a+b}] 是前者子域,自然也是有限扩张,这就说明 a+ba+b 也是 Q\mathbb{Q} 上的代数元。

利用 Viète 定理证明

今天看到 Math StackExchange 上的 这个回答,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中学时候的想法确实是对的,而不是巧合!这个回答是说,若 a,ba,b 的零化多项式的所有根是 a1,...,ama_1,...,a_mb1,...,bnb_1,...,b_n,则多项式r=1ms=1n(xarbs)\prod_{r=1}^{m}{\prod_{s=1}^{n}{({x-a_r-b_s})}}是有理系数多项式(注意:即使选择的 a,ba,b 的零化多项式是极小的,这个新得到的多项式也不一定a+ba+b 的极小多项式)。证明只要一句话(一个勤于思考的中学生肯定会):因为这个式子关于根对称(所以可以写成根的初等对称多项式的多项式),所以可以写成之前的零化多项式的系数的多项式。

利用矩阵做构造性证明

在 MathOverflow 的 这个回答 和 Math StackExchange 的 这个回答 里面展示了一个很实用的构造性证明。让我想起了我学习群表示理论课的时候接触了 Kronecker 积和张量积。

先利用线性代数课里会接触的一个引理:aaFF 上的代数元,当且仅当 aaFF 上某个方阵的特征值。充分性是定义,必要性利用多项式的伴侣阵(友阵)即可。注意:即使你的线性代数课没有 Frobenius 标准形或者有理标准形,通常伴侣阵也会出现在习题里面。

a,ba,b 分别是 A,BA,B 的特征值,则:

  • a1a^{-1}A1A^{-1} 的特征值(如果 a0a\neq 0,显然可以选择 AA 是可逆的);
  • ababABA\otimes B 的特征值;
  • a+ba+bAI+IBA\otimes I+I\otimes B 的特征值(注意两个 II 并非要是同型的)。

实际上我更喜欢用线性同态的语言——因为同态的张量积的意义很明显。

最后的话

虽然我现在已经把群表示理论忘得差不多了,不过我一直记得张贺春教授。实际上我也很高兴我的线性代数 (2) 是张贺春教授的,似乎其他的教授并没有在课上讲 λ\lambda-矩阵(以及行列式因子、初等因子和不变因子)作为判定相似的充要条件。我初学相似的全系不变量是看厦门大学的公开课,再听一次也是很好的,其中用到的 Smith 标准形(一些译者译作“法式”,张教授觉得这是一些译者以为 normal 是几何意义的 normal)也很有助于我之后理解 abelian 群的“展示”(presentation,是指用一些生成元和关系算出一个群,本质上来说是自由群模去关系的生成正规子群,对于 abelian 群来说可以把关系看作 Z\mathbb{Z} 上的矩阵,变换为 Smith 标准形可以获得这个群的 canonical 写法)。群表示理论课也非常有意思,我现在依稀还能记得 Maschke 定理,以及教授在结课的时候提的:下一步就是学习 Lie 理论以及拓扑群的表示。

唉,不过这两个课程我的期末考试都不是很棒,线性代数 (2) 的期末考试里我没有算对 Jordan 标准形,群表示理论的期末考试是求一个一般线性超群的特征标,我有一大类没算出来。也算是一点点小遗憾。

请启用 JavaScript 来查看由 Disqus 驱动的评论。